近期,禾元生物IPO申请顺利通过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对创新药产业的支持。”禾元生物董事长杨代常说。
杨代常
接受采访的这天早上,71岁的杨代常和过去20年一样,7时30分准点到公司。除了日常出差,他周一到周五处理公司经营事务,周六阅读每一位研发人员的周报并进行技术讨论。周日是学习日,他在办公室读文献。从美国回国创业的他用“3个N”总结自己的日常:no holiday,no weekend,no day and night(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没日没夜)。“我很满意这种生活节奏,就是下班回去太晚,爱人会埋怨说晚饭吃晚了,容易发胖。”
“我有三个年龄——生理年龄、学术年龄、创业年龄。”杨代常1954年生人,初中辍学种杂交水稻,30岁赶上了1985年武汉大学招收首届插班生,40岁出国深造并工作,50岁回国围绕重组人白蛋白替代血浆技术创业。“当时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结果在国外周末就买买菜、整理院子,学识只用上了一半。老师朱英国常劝我,做学问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于是我就回来了。”
禾元生物生产场景
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的人血清白蛋白主要从人血浆中提取,且长期依赖进口,进口产品长期占据60%以上的市场。自1981年以来,国际上试图生产重组人白蛋白替代血浆提取,但在技术上一直没有获得突破。杨代常和团队历经多年研究成功突破了重组技术瓶颈,并于2006年创办禾元生物,开始将核心产品HY1001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产业化,“从科学家变成企业家”。
按照创业时的设想,杨代常觉得“十年就能搞成”,“没想到干了20年,还是低估了创业的艰难”。他说,产业化的关键,是用最新的技术、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让老百姓用得起。“核心取决于两点,一是每公斤糙米能表达多少蛋白质,二是纯化工艺。”目前,禾元生物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水稻重组蛋白质表达体系,OryzHiExp第三代技术平台已实现20-30g/kg糙米人白蛋白表达量水平;通过三步层析法实现了99.9999%以上的纯度,在技术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年产1200万支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产业化基地施工现场
央视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案例这样评价“稻米造血”——脚踏泥泞,开荒拓路。一份梦想在大地上生根,在血脉中流淌。二十载寻稻问稻,将绿色的田野,化作生命的甘霖。
“今年产品获批上市后,明年扩大产能,预计后年实现盈利。”
目前,禾元生物年产1200万支的奥福民®灯塔工厂正在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我们想把禾元生物发展为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公司,我的创业年龄正当时。”杨代常说。
先进典型人物征集
从武汉地图外的2厘米,到建设中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200余万人从全球四面八方而来,投身世界光谷建设。一个个扎根于此、默默耕耘的普通身影,构成了光谷这片创新热土最坚实的基底,他们或许平凡,却从未停止追寻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弘扬“三大精神”,讲好“大思政课”,东湖高新区已启动“世界光谷·追光者”主题宣传宣讲活动,将推出一批在普通岗位闪耀时代风采的先进典型,集中展现新时代奋进、向上的光谷人群像,为支点建设凝聚光谷精神共识。
欢迎您通过邮箱OVCInt@163.com,或在“中国光谷”微信号留言,为我们推荐更多身边“追光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发现光,记录光,传递光,汇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