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两会时间开启。
武汉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话题备受关注,来自光谷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表示武汉人才资源丰富、科教实力雄厚,应进一步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在支点建设中知重而担,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光谷科创大走廊活力奔涌,成为武汉都市圈打造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
高德红外董事长 黄立
丰富的产业结构
是武汉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武汉的产业结构丰富,尤其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领域展现出明显优势。”谈及武汉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时,黄立表示,“这些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作为科教大市,武汉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我们深知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黄立介绍,作为一家专注于红外热成像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高德红外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红外探测器芯片技术,成为了全球少数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
“在参与武汉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黄立说,一方面,企业注重全链条布局,从原材料到芯片制造、应用开发全流程自主可控,高德红外形成了“技术—产品—产业”闭环,为国产替代提供范例。另一方面,企业注重营造创新环境,积极开辟人工智能新赛道,激发员工创新活力。
黄立建议,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等各方应加强沟通与协作。政府可以制定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可以发挥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而企业则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在产业化方面的优势,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
华工科技董事长 马新强
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澎湃动能
“这一次,我准备的3份建议,都与创新相关。”马新强表示,近年来,华工科技研发的系列创新型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这正得益于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
马新强介绍,华工科技高度重视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来提升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2012年,华工科技发起成立行业内首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24年,公司又牵头成立了武汉市半导体联合实验室,汇聚了华中科技大学、九峰山实验室、华日激光、长飞先进等上下游近10家企业。
“近年来,华工科技在科技创新上的发展突破,离不开武汉市丰富的科教资源,以及对青年人才的政策投入。”马新强举例,公司在青年人才引进、入职、发展、成才等不同阶段给予相应支持,大胆使用青年人才参与甚至牵头负责重大科技项目、组建攻关团队。据了解,华工科技35岁以下重点项目负责人占比超过30%。企业还与武汉多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实施“博士100计划”,每年招揽优秀硕博士人才不少于200名。
“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马新强认为,当下,青年科创人才在个体成长发展中,仍面临一定的阻力,如“评价体系尚待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平衡,创业文化心理仍显保守”等问题,这源于目前创新资源、经费的分配还多在单一领域内,跨学科创新投入有限。
马新强建议,完善分层分类的评价体系,系统优化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区域间青年人才培养协同,促进资源流动。他举例,可探索开发“青年人才生态指数”,将其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向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靠拢,分区域创建青年人才创新联合体,探索青年人才库数据互通机制,实现科研项目跨区域揭榜挂帅。
全国人大代表、
锐科激光副董事长 闫大鹏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表示,作为国内光纤激光器行业的龙头企业,锐科激光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构建创新链,与高校等双向人才流动,提升创新能力并提供人才支撑;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采用“揭榜挂帅”模式,与高校合作研发成果获国家奖项;优化产业布局,启动特种光源产研基地建设,发挥“链主”作用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全系列激光器满足多元市场需求,与多领域企业合作拓展应用场景。
去年以来,闫大鹏针对目前存在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供需脱节等堵点开展深入调研。
今年,闫大鹏提出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建议》。一是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全链条创新生态;二是建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三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四是完善人才引育体系,激发创新内生动力;五是优化政策保障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冯丹
加快大模型推理创新和应用,
加强AI技术攻关
“今年最关注的是加快大模型推理创新和应用,加强AI技术攻关。”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建议,实施国家数据资源战略储备专项工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算法-数据-存储”联合实验室,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市场应用有机结合,支持数据安全共享和流通利用等相关技术加速发展,对产生并认定的成果加强宣传推广,重大项目优先采用。
“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面向‘算法+数据+存储协同创新’,中国有望在近年实现大模型推理应用的全面发展和换道超车,为全球AI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冯丹说。
全国政协委员、
武汉依迅北斗董事长 付诚
科教人才优势
是武汉科技创新的底座
“深耕北斗领域20余年,依托武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科教资源,依迅北斗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内少数拥有自主北斗芯片的企业之一。”在接受采访时,付诚分享了两个好消息——就在上个月,公司四款产品通过全省北斗农用智能终端田(场)间试验测试;5G+北斗区块链的智能体温检测平台通过国家验收。
付诚感慨地说,作为一家武汉企业,他深切感受到,武汉不仅有强大的人才与科研实力,更有着优良的营商环境,这些资源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着企业茁壮成长。他说,作为武汉企业,无论是在人才招聘,还是人才储备上,他们常常“近水楼台先得月”,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为依迅北斗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去年,我们牵头研发成功了国内首款14纳米北斗高精度导航授时芯片与模组,这无疑是武汉科技创新实力的有力见证。”付诚说,作为一家专注于北斗技术创新应用的企业,他们在细分赛道上开拓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付诚说,武汉是亚洲测绘之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是著名的测绘与遥感学家,他带领的团队引领中国测绘遥感学科稳居国际前列,但与优质的科教资源相比,武汉北斗企业还不够强,还没完全体现武汉的科教优势。
付诚建议,在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征程中,武汉需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积极主动开展新兴产业力量的跨界布局,大力拓展上下游合作伙伴,携手开展协同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
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韩民春
“人工智能+”赋能支点建设
“每年赴京履职,心情既熟悉又充满新期待。”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履职年轮的增加、履职经验的积累,他愈发感受到肩上责任的厚重。
今年全国两会,韩民春聚焦国家战略与湖北实践的双向衔接,带着“推动我国新型易货贸易创新发展”“增设湖北自贸试验区空港新片区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支持武汉国际贸易港建设 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参会,将通过提案履职建言。
随着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全球爆火,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站到了国际聚光灯下。韩民春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此次参会的建议中,有一项正是聚焦人工智能。
韩民春建议,加快建设中国光谷人工智能全栈式、国产化发展高地。他说,中国光谷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叠加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优势,完全有条件打造从芯片、框架到应用的全链条国产化标杆。他表示,通过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协同和场景化落地,让“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