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产业是武汉的优势和特色产业,目前已集聚了100多家芯片企业,能够生产64层3D NAND闪存芯片、9纳米光刻试验样机、全球最小可量产微型LED等,产业增速紧随香港、杭州,位居全国前三。
作为一个技术密集性产业,芯片产业既需要龙头带动,也需要中小企业进行上下游配套。而在“芯屏端网”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构建过程中,中小芯片企业往往因为投入有限,而面临产能规模化不足的问题,应该如何破解?
位于武汉光谷的这所中学,正在试用一款护眼灯。实测超过600的照度、95%以上的色彩还原度、低蓝光,受到学生欢迎。
学生 鲁航泽:这个光明显柔和了很多,比较均匀。
学生 陈思宇:写作业的时候也会眼睛感觉舒服一些。
工作人员:你看这是波线图,相当于是没有蓝光峰值的。市场上的灯蓝光峰值特别高,能伸出这么多。
目前,这款灯已在武汉、贵阳、顺德、成都、柳州等多地中小学试用。而为其提供LED芯片的是光谷企业——华引芯。
华引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雷蒙:目前我们每个月有数百万的订单,明年我们的订单量能稳定在千万级,目前我们的产能非常饱和,所以我们非常急切地需要产能成规模化地生长。
而挡在产能规模化增长前面的难题,是企业没有封装产线。
不仅是华引芯,在武汉,并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芯片封装服务的产线,企业想要进行批量封装,只能到深圳等沿海城市去“排期”,短则3个月,长则半年以上,时间、沟通和资金成本,每一项都是套在企业头上的“紧箍咒”。
华引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雷蒙:这条线说实话 ,找一个单一的科技型公司或者初创型公司都很难去做去支付成本,有可能只是在这个企业最需要这段产能扩建的时候,帮助一个阶段,然后很有可能你不需要了,风险性很高。
一条封装生产线投入成本动辄上亿,这是刚起步的中小芯片企业所不能承受的。眼下,在光谷科技岛起步区,新建的光电创新园内,一项“共享”计划正在推进。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道:我们现在正在策划成立一个半导体的快速封装平台。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是武汉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研发机构,半年前他们就开始对建设“芯片封装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可行性调研,并且测算出了产能需求量。
本周五,项目将正式签约,光电工研院和封装需求企业,将共同出资1.2亿元共建“芯片封装公共服务平台”。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道:我们整个的规划设计是3亿颗的产能,第一期是达到5千万颗 。
明年春天,平台就将建成,华引芯将成为第一批客户,新增的10倍订单量将在这里完成生产。
(监制:郭小容,编审:徐瑗,记者:林如峰、王珏、郑杰,撰文:常江,编辑:梁意)
【编辑:蔡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