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光谷小光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CEO黄凯正俯身调试着巴掌大的智能望远镜Dwarf3,这是公司最新一代产品。
小光子研发的智能望远镜Dwarf3
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点几下,望远镜镜头便安静地旋转、锁定,窗外的月面环形山瞬间清晰投映在屏幕上。这款售价不到3000元的“宇宙之眼”,已热销全球70多个国家,拍摄效果堪比万元级专业相机。
这款产品的背后,是由“90后”硕士黄凯、“90后”博士李宁和“85后”博士胡庆磊带领的一支近百人团队,平均年龄31岁,其中不少人都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博占比超七成。
志同道合的光学“三剑客”
从华科大实验室走向光谷创业舞台
黄凯、李宁和胡庆磊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3人因光结缘,也因光创业。
小光子创始人正在研讨数码望远镜细节改进
2019年,由他们自主研发、售价不足200元的一款手机外接显微镜在光谷青桐汇的舞台上意外走红,并化身畅销全球的“口袋实验室”,累计销量超10万台,销售额破千万元。
“我们最初只是想解决一个观察微观世界的小痛点,没想到撬动了教育科普的大市场。”回首过往,黄凯还记得自己初登青桐汇舞台时的青涩:“技术参数填满了PPT,投资人的问题却让我应接不暇。上台拷文件时,我的手都在发抖。”
从显微镜看细胞到望远镜观月亮
用算法突破产品边界
2021年初,一位用户给小光子写来邮件,点赞“花小钱办大事”的同时,向小光子许下心愿:“手机外接显微镜让我观察到细胞世界。既然你们能做显微镜,肯定也能做数码望远镜吧?期待用你们的产品观察月亮上的细节!”
“‘拍特写’是光学人的看家本领。既然用户提出需求,我们决定试一试。”黄凯说,当看到用户在邮件中写道“夏季大三角后半夜才升起,熬夜观测太苦,希望增加后半夜自动拍摄功能”的需求后,团队毅然决定扎入AI研发。
用户分享用Dwarf3捕捉到的北美洲星云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团队从零搭建AI模型,收集数千张标注星轨的天空照片,熬过无数个调试算法的长夜,终于研制“智能定时拍摄”功能——用户睡前设定好时间和目标,望远镜会自动开机、校准、拍摄,并在完成后休眠。
此外,小光子还在产品中加入全自动拍摄星空功能。用户把望远镜架好后,只需在APP中输入想拍摄的天体,望远镜就能自动寻找并拍摄。
“这款产品刷新了我对天文摄影的认知,用它拍摄月球真的很棒。”马来西亚天文爱好者Shahrin Ahmed在国外社交平台上发帖点赞。
光学博士化身车间师傅
自己动手组装望远镜产品
“本来只是试水,没想到产品在几个全球天文社群里火了。”黄凯说,需求量大,可规模化量产并不容易,供应链的挑战远超预期。
当望远镜关键部件图纸交给经验丰富的代工厂师傅时,对方却皱起了眉头。“我们做的是工业级产品,你们这是‘实验室级’标准。”
小光子CEO黄凯
没人做,小光子团队就自己摸索,还教会师傅做。研发团队成员进驻代工厂产线,从齿轮设计到装配工艺全程介入,自己动手装机,还“顺带”培训师傅。“那段时间,我们活成了‘光学博士+车间师傅’的混合体。”黄凯说。
目前,公司位于凡谷电子产业园的光学精密器件生产线已顺利投产,未来将达2000平方米。黄凯透露,匹配Dwarf3的高速运动和识别追踪技术正在研发中,今年有望向用户推送。
“在华科上学的时候,导师曾绍群教授就教导我们,技术创新要致力解决关键问题,这成为了我们的创业初衷。”黄凯说,未来将深化AI算法与光学硬件融合,加速下一代智能望远镜研发,让来自亿万光年外的星光在每个普通人的手机屏幕上清晰呈现。
从武汉地图外的2厘米,到建设中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200余万人从全球四面八方而来,投身世界光谷建设。一个个扎根于此、默默耕耘的普通身影,构成了光谷这片创新热土最坚实的基底,他们或许平凡,却从未停止追寻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弘扬“三大精神”,讲好“大思政课”,东湖高新区已启动“世界光谷·追光者”主题宣传宣讲活动,将推出一批在普通岗位闪耀时代风采的先进典型,集中展现新时代奋进、向上的光谷人群像,为支点建设凝聚光谷精神共识。
欢迎您通过邮箱OVCInt@163.com,或在“中国光谷”微信号留言,为我们推荐更多身边“追光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发现光,记录光,传递光,汇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