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光谷·追光者】“90后”张培文:跨界“脑科学”,让因脑梗昏迷两个多月的老人清醒过来

2025-08-04 12:03   中国光谷微信公众号  

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康复科尝试一种创新治疗方案——磁电闭环神经调控,让因突发脑梗昏迷两个多月的老人清醒过来。

而这款来自光谷,能实现毫秒级同步、填补了国内空白的“磁电闭环康复系统”设备,在今年5月的中国脑科学大会上才首次亮相。

站在聚光灯后的,是主导研发这套系统的,来自光谷的依瑞德集团产品研究部部长张培文。这位扎根光谷四年的90后,用跨界思维与偏执般的专注,和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发者一道,实现了从近红外的“逆袭”到磁电闭环的突破。


从沪上到光谷:

一场“向研发本质”的迁徙

张培文是河南许昌人,身材魁梧,可能因本硕主修心理学,他的同事们都说他是一个“心思极其细腻的人”。他在硕士阶段接触到了代码,从此对技术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并转向认知神经的科学研究。

2021年深秋,张培文拖着一个行李箱出现在武汉光谷。彼时,他刚放弃上海一家做脑科学设备的外贸公司运营总监的职位,那里有令人羡慕的高薪、统管产研与市场的权限,而这距离他硕士毕业不过两年多。但他心里清楚,繁杂的管理事务正在稀释他对技术的热爱。

初入公司,他与团队的头上就砸下来一根“硬骨头”:公司的一款产品——近红外脑功能系统不仅要临床可用,更要能开展科学研究。张培文记得,第一次团队会议上,临床专家夏丽荣拍着桌子说“客户的需要永远是对的,干就完了”。

接下来的三个月,办公室成了他和团队小伙伴们的战场:张培文吸收消化300篇前沿文献,梳理数据分析逻辑;算法工程师任彬一头扎进数字与代码中,推导算法原理,验证数据逻辑;夏丽荣把医生的需求点转换成密密麻麻的需求清单;测试工程师袁盼盼采集测试数千例数据……

“这不正是我所向往的工程师文化么?”这样忙碌的日子是张培文此前一直渴求的。那个冬天的春节前,当看到某医院发表的第一篇近红外SCI论文末尾特意表达了对依瑞德团队数据分析的感谢与支持时,张培文在团队群里发了条消息:“这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是我们第一次把客户需求嚼碎了、做透了。”


近红外华丽蜕变:

创新升级让产品成为行业标杆

近红外设备的突围,远不止数据处理这一关。

2022年初,不少客户反馈近红外“只能测大脑前额叶”,提出能否实现“全头多脑区信号检测”的需求。

当时,初代产品虽然在精神科脑功能评估中崭露头角,但需要全头多脑区信号检测的康复评估方案却迟迟不出来,产品的创新升级迫在眉睫。

“必须解决头顶头发影响信号的问题!”一场硬仗又开始了。张培文和团队不断探讨提出优化方案,硬件工程师胡耀徳便立马带领硬件工程师投入研制验证,就这样反复但坚定地探索着。“产品信号的优化就是要这样大胆假设,反复验证,最终一定能成!”胡耀德说道。

“必须实现一键校准。”在张培文和团队共同努力下,终于研发出自适应增益算法,全头信号五秒自动校准。这个行业首创技术,让产品操作门槛大幅降低。

2022年底,百导2.0近红外设备横空出世,实现了从“只能测前额叶”到“全头无死角”,从“人工校准”到“一键操作”,产品实现华丽蜕变:2020年全年仅销售20多台,2023年销量突破300台。


磁电闭环突破:

四个月让“灵光一闪”照进临床

2024年底的一个周末,尽管武汉寒意十足,但依瑞德的会议室却忙得热火朝天。市场部李睿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单纯的磁刺激、电刺激效果有限,能不能让它们‘1+1>2’?”

磁作用于中枢,电作用于外周,必须毫秒级同步才能形成闭环。“如果说近红外是观察大脑的眼睛,那磁电闭环就是撬动康复的杠杆。”张培文和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更具挑战性的领域。

通过市场调研,他发现市场上还没有真正一款产品能将磁电完全联合在一起,张培文便和团队从文献里找依据,在实验室里试方案,和临床医生交流分析临床数据……

体验者通过手臂抓握,诱发肌电反应,同时激发经颅磁刺激和手臂正中神经电刺激,实现“中枢+外周”的闭环治疗。

团队很快定下目标:产品必须在2025年5月的中国脑科学大会上亮相。这意味着,从方案设计到设备落地,只有四个月时间。

“又一场分秒必争的协作战打响了。”张培文说,大家分工明确:软件工程师王锐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地开发临床应用软件;硬件工程师王凡和张阳打通磁刺激和电刺激两种不同技术的通信壁垒,连续测试1000多次通信稳定性;临床研究员程思则穿梭于5家医院,收集了200多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数据,为方案优化提供临床依据。

张培文说,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协调中枢”:为软件团队提供硬件参数、同步测试数据,将临床反馈转化成技术指标。

他清楚地记得,在今年4月中旬,当第一台样机完成调试时,团队成员累得在实验室地板上睡着了,“有人枕着电路板,有人怀里还抱着测试报告。”

依瑞德磁电闭环康复系统

5月的脑科学大会上,磁电闭环康复系统一亮相便引发轰动。“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张培文介绍,未来这款产品将为脑卒中、脊髓损伤及其他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患者及意识障碍患者提供新型、高效、个性化的康复治疗与科研应用。

7月23日,当他知道在中南医院康复科,首个利用该设备治疗的因脑梗昏迷数月的老人完全清醒过来,即将出院的消息后,张培文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脑科学研发从来不是孤勇者的游戏。”站在实验室里,张培文望着墙上的团队协作流程图说,“从近红外到磁电闭环,我们最骄傲的不是技术突破,而是证明了一群人朝着一个目标使劲,就能跑出‘光谷速度’。”张培文补充说,“四年前来光谷的选择是如此地正确。”


从武汉地图外的2厘米,到建设中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200余万人从全球四面八方而来,投身世界光谷建设。一个个扎根于此、默默耕耘的普通身影,构成了光谷这片创新热土最坚实的基底,他们或许平凡,却从未停止追寻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弘扬“三大精神”,讲好“大思政课”,东湖高新区已启动“世界光谷·追光者”主题宣传宣讲活动,将推出一批在普通岗位闪耀时代风采的先进典型,集中展现新时代奋进、向上的光谷人群像,为支点建设凝聚光谷精神共识。

欢迎您通过邮箱OVCInt@163.com,或在“中国光谷”微信号留言,为我们推荐更多身边“追光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发现光,记录光,传递光,汇聚光。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